党建思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思政 >> 党建新闻 >> 正文
四史教育专题第五十一讲——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发布时间:2023-03-15 发布者: 浏览次数: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在北京召开。代表总人数1226人(其中女代表147人,少数民族代表178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会议听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面,最后也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为丰富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成长,我院开展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为主题的四史专题教育,在张跃也老师的指导下,电子商务1班、电子商务2班、软件工程4班、软件工程5班和软件工程6班的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表了激情四射的演讲。几位同学在演讲前做了充足准备,站在台上侃侃而谈,利用自己精心制作的ppt,为同学们深刻讲解新中国第一波宪法的诞生。

电子商务1班的王静同学讲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前身是《共同纲领》,在没有宪法之前,一直都是它在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介绍的是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背景,时间,标志,产生条件以及作用,地位和历史意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的诞生体现了人民在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为发扬社会主 义民主和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子商务2班的张佳雪同学讲到宪法是崇高的,正义是它的内核,宪法是正义的,平等是它的原则宪法的权威不可侵犯,唯有尊重其地位,恪守其规则,才能维护其效力,为构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我们也常常提醒自己,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国不可无法,家不可无规,我泱泱大国,岂能无法,《宪法》是永远守护的原则,祖国是永远守护的热土!而我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行动起来,把宪法化作沉深沉满怀的爱国情,化作与有荣焉的自豪感,化作无比坚定的自信心,宪法如明灯,存纸上,刻心中。

软件工程4班的吕政宇同学讲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1953年1月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宪法草案初稿,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宪法草案。会议结束的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正式公布,郑重地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1954年9月15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于9月2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软件工程5班的潘佳贺同学讲到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意义:五四宪法”的通过与实施,推进了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发展完善,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新纪元。五四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巩固新中国革命政权、确保中国人民站起来,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积极推动和保障作用。对于巩固新中国革命政权、确保中国人民站起来,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积极推动和保障作用。

 软件工程6班的李家蕊同学讲到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精神的宪法,因其在1954年颁布,又被称作“五四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充分体现了人民在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四宪法”的制定过程、所规定的国家性质、国家结构、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所构建的国家政治制度框架等,都为以后的中国宪法所继承。五四宪法”不仅奠定了新中国的法律基石,对新中国的政治演进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蕴意,浸透着开国领袖宏伟的治国理想和信念。

这几位同学的演讲振奋人心,内容积极,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增加了演讲的趣味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四史的兴趣,由小见大,凸显了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里程碑意义。真理之光照亮理想之路,青年一代坚定远大理想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四史演讲引导青年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青年正确解答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的思想困惑,让对党的真挚信赖、对国家的赤诚热爱、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在青年心中深深扎根。

中国第一部宪法对当今时代法治中国的建设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规定了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基本制度,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说,现行宪法是对于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制度建设的要求也愈高,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第一部宪法的影响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来源:软件学院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   冀ICP备14011511号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汇安路39号

学院公众号

学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