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思政 >> 共青团建设 >> 正文
书香校园 | 半生缘——张爱玲
发布时间:2023-06-0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中国现代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并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定居,创作了多部英文小说,但只出版一部。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九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内容简介

《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轻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沈世钧本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维持一家生活开支辍学当交际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有妇有子的祝鸿才结婚。面对世钧家人,曼桢深感自卑,而世钧却误以为曼桢爱上了曾是曼璐男友的张豫瑾,而家中老父临危将家业托付给他,他只得回到南京,与曼桢两地相隔,而曼璐为了讨好祝鸿才,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令她替祝鸿才产下一子,并阻止世钧寻找曼桢,曼桢终于逃离曼璐和鸿才的魔掌后再找世钧时,世钧已和翠芝结婚。不久之后,曼璐去世,曼桢为照顾儿子回到祝家,最后和祝鸿才结了婚。

创作背景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张爱玲到美国十年后,也就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将《十八春》改写,并改名《半生缘》。心爱的丈夫去世,心情沉重,而作家创作的作品多多少少都会折射出自己的心情。所以,小说从头就以一种悲凉的气氛开始。也许很多人都深知胡兰成与张爱玲的爱情,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赖雅和张爱玲其实一直都很相爱,之前的胡兰成负了张爱玲,而赖雅则抚平了张爱玲的伤口,他对她的包容和爱就如之前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一样,在这种包容下,张爱玲也被赖雅吸引,两人相知相惜。然而,赖雅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从他们结婚一开始,她就知道,所以也就注定了幸福不久后的天人永隔。也许当时张爱玲在创作《半生缘》时就有“苦难结束了,幸福来了,正当我欢呼之时,它又悄悄地溜走了”的想法。所以,这种曲折的心情下写出来的故事必定也是一波三折的,而且最后的悲剧结局照应她的真实心情。

作品主题

女性与命运一直是张爱玲所擅长的主题,在《半生缘》中,这一主题意象更是被赋予了人性的体认。张爱玲对人生的体味和女性悲剧命运的敏锐洞察力与小说中营造的悲凉故事世界是难解难分的。她对世俗生活的喜爱以及悲观绝望的人生观使得《半生缘》中描写的烦人俗事回荡着浓浓的悲凉情调。书中所展现的不止是一场爱情悲剧,更是一场女性命运悲剧。

作品评价

《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写,凸显了张爱玲新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倾城之恋美学”的灿烂重现,虽《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更为艳异的果实。
 ——陈子善张爱玲受到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大,但《半生缘》却把通俗小说升华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  ——止庵

精彩书摘

“命运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有些人一生一世,彼此不会认识,相距咫尺却行如陌路。而有些人却如命中注定似的要在一起,躲都躲不掉。”“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人永远等着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对过有一个黄色的大月亮,低低地悬在街头,完全像一盏街灯。今天这月亮特别有人间味。它仿佛是从苍茫的人海中升起来的。”“她竭力把那种荒唐的思想打发走了,然而她知道它还是要回来的,像一个黑影,一只野兽的黑影,它来过一次就认识路了,咻咻地嗅着认着路,又要找到她这儿来了。”“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来源:软件学院团总支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   冀ICP备14011511号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汇安路39号

学院公众号

学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