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思政 >> 共青团建设 >> 正文
书香校园 | 造房子——王澍
发布时间:2023-07-11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每一次,

我都不只是做一组建筑,

每一次,

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

我从不相信,

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存在。

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追求“自然之道”,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生活,是中国和亚洲地区曾经共享的价值观与建造方法。在传统城市经历崩溃危机的背后,那些看似越来越强的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实际上面临着尖锐的社会和生态危机。在这种状况下,不仅传统的城市、乡村和园林建筑的价值需要重估,大尺度的社会变化所导致的我们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也需要重新解读。

无论如何,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传统的建造诗意正是从这个基本点上生发出来,这与现代建筑过度“建筑中心化”的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三十年前,我们所描述的那种追求适应“自然”的共享价值、建筑观念和建造体系,尽管遭受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但还大致存在着。而在过去的三十年,我们经历了西方在过去两百年发生的事情。一切都无暇思考,曾经覆盖整个中国的那种景观建筑和城市的体系几乎完全消失了,残存的部分也支离破碎,几乎无法再称之为一个诗意的系统。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不过,把中国建筑的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可能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某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在一栋被拆毁的民居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千年材料的积累,这让人想起卡尔维诺的书《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一种什么样的视野可以展望一千年呢?他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写起的,所谓一千年就是关于过去五百年和以后五百年的思考。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构建出一种和自然系统非常接近的系统的,它在时间中显现出来。而在我们特别喜爱的中国园林的建造中,这种思想由对乡村和山林生活的向往出发,发展到一种与自然之物心灵唱和的更复杂、更精致的状态。园林不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更是人们以建筑的方式,通过对自然法则的学习,经过内心智性和诗意的转化,主动与自然积极对话的半人工半自然之物。在中国的园林里,城市、建筑、自然和诗歌、绘画形成了一种不可分隔、难以分类并密集混合的综合状态。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 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来源:软件学院团总支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   冀ICP备14011511号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汇安路39号

学院公众号

学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