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信息发布平台 >> 正文
【就业指导】如何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
发布时间:2023-05-27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悦纳自己,克服自卑心理

  要想协调好人际关系,让别人接纳和喜欢自己,首先要悦纳自己。一个人自卑、缺乏自信,往往与对自己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我们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比较的标准,不能以己之短去比别人之长,这样势必导致比较的误差;二是比较时必须要客观,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他人就彻底否定自己。

  此外,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在沟通中,要有交往成功的信心,不要总是被“人际交往会失败”的心理所困扰。只有多与人沟通,才能增加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机会,也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己的信心,克服自卑感。

()真诚待人、尊重他人

  真诚是一种待人态度,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而不是虚情假意地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与人交流时,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尤其在表达不满时更是要考虑到交往对象的接受程度,以便优化人际关系,减少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一般情况下,在表达不满时,应该遵循如下两条原则:第一,对事不对人,就是只对事件本身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要攻击对方的人格;第二,对己不对人,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要轻易地对对方的行为下结论。

  要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学会面带微笑。微笑是发自内心地对别人的友好、接纳、赞同、理解、宽容和尊重,不是皮笑肉不笑的虚情假意。其次,要认真倾听。就是要诚心、耐心、细心地听,而且要“四个耳朵”——两个耳朵、眼睛、头脑一起听。用眼睛观察对方讲话的表情,用脑子分析对方讲话的意图,以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即使对方讲的话并不十分令人感兴趣,也应让对方把话讲完。

()平等交往

  沟通中的平等主要是指精神和人格上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真正做到平等交往是很困难的。例如,地位较高的人往往轻视地位较低的人,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而地位较低的人则往往抱着不敢高攀或不愿高攀的心理,这就容易造成沟通中的心理障碍。

  要把握平等交往的原则,一方面要一视同仁,不以貌取人,以势取人,以才取人,以物取人,以家境取人,以学习成绩取人;另一方面,也要平等待己,克服自卑心理,不要自视低人一等。

( ) 宽容待人

  大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不允许别人轻易地冒犯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时也要学会忍耐。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亏也不吃,一触即跳,点火就着,本来要维护自己的自尊,但往往却适得其反。

  大学生感觉的“过敏”不可避免地会激发一些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沟通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和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肚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掌握人际沟通的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就能优化人际交往;相反,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往往在无意间就会出口伤人,引发或激化矛盾。人际沟通的语言艺术有以下几种:

1.称呼得体

  称呼关系到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的融洽程度。恰当得体的称呼能够使人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沟通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气氛;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反感,使沟通受阻或中断。所以,在沟通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及沟通的场合、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对方的称呼。对长辈的称呼要尊敬,对同辈的称呼要亲切、友好,对关系密切的人可直呼其名,对不熟悉的要用敬辞。

2.正确运用语言

  讲话时要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少用俚语和方言,切忌平平淡淡,滥用辞藻,含含糊糊;语音、语调、语速要恰当,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采取相应的语音、语调和语速;讲笑话要注意对象、场合、分寸,以免笑话讲得不得体,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3.适度地称赞对方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美自己的优点,真诚的赞美往往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够发掘对方的优点,并进行赞美,对方会很愿意与你多沟通。但是赞美要适度,要有具体的内容,绝不能曲意逢迎。

4.避免争论

大学生喜欢争论,但很多争论是在互不服输、面红耳赤、不愉快甚至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击或严重的敌意中结束的,这对沟通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大学生要尽量避免争论,并且要通过讨论、协商的途径解决分歧,最终要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表明必要的原则性,同时又不伤害彼此友谊,不强加于人。



学生编辑:李明璇

审核:张泽康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   冀ICP备14011511号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汇安路39号

学院公众号

学校公众号